很多人进了研究所,会有雄心大志,想要马上大展身手,开发自己的研究计划。有目标当然是好事,但是除非你自己带了钱,自带装备和资源,又不拿老板的钱,不然一开始不被支持是很正常的。老板交办事项要先做好,才有本钱谈下一步。
1、有信心接受挑战,但学习量力而为
美国研究所是个很竞争的环境,大家都很优秀。不管你在国内多杰出,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,通常在国内的经验和成就很难马上转换,更何况外来者还要适应生活和语言。
所以到了美国,要真心把自己当新人,当(硕)博士班一年级。
某些人,过去很优秀杰出,甚至会“自认”强过某些博班学长姊。这不是不可能,但是真的博班念下去,就会知道博班和硕班其实学业强度差很多。
所以如果先念硕士,就谦虚一点。直攻博班的,对于学长姐也要多点尊敬。
试想看看,如果人进到一个环境,没多久就变成最厉害,那干嘛来念书?菜逼八是正常的。要努力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。在愈竞争的环境,愈要练习专注在培养自己的实力,而不是专注在眼下一时的斗争。
然后,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。有机会多争取不是坏事,但是要衡量当下的负担。
2、增进生活化的英文能力
国际学生多的大校,理工科系有时整个实验室找不到一个美国人,中国同学也相对很多,所以如何练习口语的生活化英文,是个很大的挑战。
况且有时因为大家互动太紧密,莫名其妙的八卦也很多,听听就好。能在中国同学圈有幸遇到几个知心人,是运气,这样就够了。
3、至于学英文,可善用免费资源
例如各校的ISS(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),它的布告栏会有练英文的班,通常是教会或社区办的服务性质,可以考虑。
美国有个方案叫作international friendship,是帮国际学生和美国当地人配对,通常也由ISS统筹,可以留意相关讯息,甚至是一些志工活动,这类活动对练习生活化英文特别有用。
4、善用各校的心理咨商资源
美国各校通常都有心理咨商资源,附设在学生健康中心或咨商系所。这些心理咨商的资源并不注重在家族治疗或个人心灵探索,而是比较注重当下支持性的压力调节。所以如果遇到一时不易承受的困难或压力,别逞强或害羞,认为自己不需要。
5、千万不要轻忽学习文化的重要性
出国求学绝对不仅仅是念书,其实很重要的是学习文化,文化会影响人对一件事情的诠释和判断。观赏各类艺文活动和球类运动比赛、公路旅行都可以去试试看。
另外,美国教会生活已经不只是宗教了,它也是种文化,如果不是特别排斥,有空就去教会走走,可以学到很多当地文化的概念,至少感恩节、圣诞节、复活节都要体验。